0-3,国足再次不出所料地失利,这种结果已经让人失去了批评的热情。作为球迷,我们当然可以发泄一下心中的愤怒,痛骂一顿。但若是到了彻底失望的境地,或许连怒骂也不再有意义,任凭他们输掉多少场比赛,似乎也不再关心。
然而,作为一名足球从业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保持冷静,分析问题所在。我们需要忍耐住不适感,客观地找出国足的失败原因,到底是在哪一方面出了问题。
从比赛的场面来看,失利的原因显而易见——技术不行。韩国队的球员踢球速度快、传球精确,动作协调;而国足的球员则显得力不从心,球飞得比人快,追不着球,甚至连高天意接界外球时失误直接把球再次踢出界外,这一动作就足以证明伊万科维奇当初选择将其排除在世预赛阵容外的合理性——技术差、意识平庸、心态脆弱,实在难以胜任国足主力后腰的位置。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战术跑动、无球盯人等,国足更是无法理解,更无从谈起,实在不值一提。
那么,为什么国足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学会,或者更直接地说,是没有人教。这其中,“没学会”较容易理解。教练可以把球员带进大门,但最终能走多远还是要看个人的悟性和努力。而“没有人教”这一点,可能就不容易理解了。为什么没有人教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联赛中。
展开剩余80%从日本和韩国的联赛来看,他们的青训系统早已成熟,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职业球员。相比之下,我们的联赛在人才培养方面却一直在挣扎。国内培养出来的球员,多少能配得上“职业”这两个字?而有些球员甚至成了“小混混”或“罪犯”!
我们来具体对比一下日韩和中超的差距。
日韩:
基本功与战术素养
日韩的青训体系从小开始,覆盖所有年龄段。日本有“校园足球(小学至高中)职业梯队国家级训练中心”三级体系,注册球员超过100万;韩国则依靠校园联赛,每年有超过3000支高中队,培养了大约70%的职业球员。球员从U8阶段开始就接受统一的技术训练(例如,日本青训强调“不允许开大脚,只练地面传控”)。
实战经验的积累
日韩年轻球员通常在职业联赛中获得稳定的上场时间。以横滨水手22岁中场小池龙太为例,在亚冠联赛首发时已经积累了50场J联赛的经验;韩国的金朱昇也曾在K联赛磨炼多年后才转会欧洲。
战术理念的先进性
日韩球队在战术上灵活多变,能够根据需要切换三中卫或四后卫的阵型,控球率普遍达到60%。反观我们中超球队,仍然迷信长传冲吊,且在2025年亚冠中,边路传中占比高达45%,这种战术过于单一,容易被日韩球队针对并加以限制。
中超:
青训存在的问题
中超的青训一直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过去,许多俱乐部依赖“足校模式”(如鲁能足校),但近年来,由于资本的撤退,大部分俱乐部已经减少了青训投入。现在,从U15到U23的梯队建设普遍存在“断层”现象。根据统计,2023年仅有3支中超球队拥有完整的U系列梯队。
校园足球的脱节
中超的校园足球与职业体系严重脱节,学校缺乏专业教练,许多家长认为“踢球影响学业”,因此不愿意让孩子参与。这导致青少年注册球员数量不足10万人,远低于日本的100万人。
青训理念的混乱
中超的青训理念时常摇摆不定,今天学欧洲,明天又模仿南美,导致年轻球员接受的训练方式千差万别。比如U15队伍可能在练习传控,而U18队伍的教练却可能要求长传冲吊。这种训练上的不统一,导致了本土球员技术断层,传球成功率不足75%,高位逼抢的次数也远低于日韩。
青训的偏重问题
国内的青训普遍偏重技术,却忽视了球员的心理建设和素质教育。基层教练的资质较低,很多教练并没有亚足联的A级证书,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体能训练和战术布置,而缺乏对球员个性和心理的培养。
榜样缺失与球圈文化
国内足球圈缺少正面的职业榜样,年轻球员没有精神导师。在球迷文化方面,过度关注胜负,忽视了对球员责任感的培养。很多球迷宁愿护短,为自己支持的球队辩解,而忽略了球员应该承担的职业责任。这导致了球员价值观的混乱。
差距的本质
日韩足球的差距并非来源于“天赋”,而是来自于他们“培养体系”的完善。日韩用30年的时间,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从校园到职业,从国内到欧洲的培养链条。相比之下,我们依旧在急功近利的循环中挣扎。改变的关键,不在于“引进多少外援”,而是在于能否真正从根本上重建青训体系,规范联赛运营,并培养出更多的本土球员,真正让他们挑起国足的大梁。
即使改变需要时间,但这条路必须走下去。足协即使每年只做出一点点进步,也能帮助提升国足水平,避免他们像现在这样继续跌入深渊。
发布于:四川省广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