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覃此前撰写的《1961年,英国陆军元帅来华,毛主席说:这个元帅的英语有待加强》一文中,提到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于1961年9月来华,并与毛主席讨论了中国的接班人问题。然而,实际上,这已经是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了。
蒙哥马利在1958年退役后,并未完全退出国际政治舞台。他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社交能力,时常出席各类重要的国际活动。早在1947年1月,他作为英帝国的总参谋长,曾应邀前往苏联,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东西方对立局势作出了积极努力。而在1949年,他又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退役后的第二年,1959年,他再次以民间和平使者的身份前往苏联。在这次访问中,他深刻感受到中国在推动全球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促使他决定访问中国。虽然许多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纷纷向他发出了热烈的邀请,但他却一一婉拒,表示他更愿意前往中国,认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当时中英尚未正式建交,因此蒙哥马利只能通过非正式的民间途径来实现访问愿望。经过曲折的安排,他终于通过私人渠道与毛主席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邀请。在1960年5月20日,他从香港转机抵达北京,得以与毛主席会面。然而,由于时间紧迫,这次访问仅限于五天,他只能匆忙参观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座城市,留下了一种“如入宝山而空归”的遗憾。
展开剩余80%到了1961年9月,蒙哥马利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要求:希望能访问一些对西方不开放的地区。周恩来指示外交部全力支持蒙哥马利的这一请求,并允许他自由参观。周恩来的意思很明确: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困与落后问题,客观存在,并不需要遮掩;而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则是显而易见的,蒙哥马利可以亲自去观察、去感受,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在9月9日至20日期间,蒙哥马利马不停蹄地访问了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和武汉等多个城市,深入了解中国的不同面貌。9月20日傍晚,他在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熊向晖的陪同下返回北京。
熊向晖,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1919年4月出生。1936年11月,他在清华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2月,应周恩来指示,他成功潜入国民党胡宗南部,开展秘密情报工作。在中国的情报战线上,有“龙潭前三杰”和“龙潭后三杰”的说法,其中熊向晖便是“龙潭后三杰”之一,这也足以证明他过人的机智与冷静。因此,周恩来也特别安排他陪同蒙哥马利访问这些对外封闭的城市。
访问结束后,熊向晖第一时间回到北京,前往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熊向晖详细描述了蒙哥马利在这十天里的言论,提到他是一个极其纯粹的军人,眼中任何事物都能与军事联系起来。例如,在洛阳的拖拉机厂,他看到正在生产的拖拉机时,立刻说,这些拖拉机在战时可以改装成坦克。此外,在洛阳观看豫剧《穆桂英挂帅》后,蒙哥马利断言,穆桂英的故事肯定是民间艺人编造的,因为女性绝不可能成为元帅。
熊向晖得意地向周恩来分享了自己的“反击”,他说:“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击他:‘女人怎么不能当元帅?你们国家的女王就是陆海空军的总司令,你这个元帅可得听她的命令呢!’”听完这些话,周恩来的脸色立即变得严峻,语气也变得更加严厉:“你真这么跟他说了吗?”
熊向晖见状,有些紧张地回应:“怎么了?我这么说有什么问题吗?”
周恩来严肃地答道:“蒙哥马利是提出‘三原则’的人,他主张一个中国,并且本着友好与和平的态度来中国,作为我们的客人,你怎么能把他驳得无话可说?”
熊向晖辩解道:“谁叫他说‘爱看女人当元帅戏的男人不是真男人’?《穆桂英挂帅》确实是民间传说,我们大家都看得开心,这有什么问题?”
周恩来听后,语气稍微缓和了些,但依然有些不悦:“我们从事外交工作,应当着眼于‘求同存异’。他既然说《穆桂英挂帅》是民间传说,你就没必要用英国女王来讽刺他,给他找不痛快。讽刺挖苦可不是我们待客的方式。”
听完周恩来的批评,熊向晖这才意识到自己言辞过于尖锐,低下了头。随后,周恩来又突然问起:“蒙哥马利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
熊向晖思索片刻,答道:“他比较喜欢空中飞人的杂技节目。”
周恩来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文工团不是为蒙哥马利准备了节目吗?去把节目单给我拿来,我看一看。”
不久,熊向晖拿来了节目单。周恩来一看,发现其中居然安排了《木兰从军》的选段。他自言自语地说:“《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都是讲女人带兵打仗的戏,幸亏你提到蒙哥马利不喜欢看《穆桂英挂帅》,赶紧把《木兰从军》给撤掉,换个空中飞人的杂技节目吧。”
熊向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立即答应并迅速去执行。
虽然此次访问中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但总体而言,蒙哥马利对这次中国之行非常满意,游览了整整三周,收获了丰富的体验和感悟。回国后,他对毛主席和周恩来表现出深深的敬佩,称他们是他所见过的世界各国领导人中“少有的杰出人物”。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