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越南的海、陆、空三军大部分军官都曾在中国的军事院校接受过训练,尤其是陆军营级以上的军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员都毕业于中国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现为桂林陆军学院)。这些军官们无疑是中国解放军的得意门生,因此,越南军队对解放军的各种战术、军事文化、甚至内部细节了如指掌。
在语言方面,大多数越南军官和精锐部队成员能够流利地讲中文,许多人甚至口音浓重,能在说话时不自觉地夹杂一些中国地方方言。而在战术应用方面,越南军队无疑汲取了中国解放军的精华,特别是在战斗指挥、兵员调动、火力配置等方面,他们完全掌握了这些技巧。许多越南营级以上的军官甚至能准确记得解放军高级将领的个人信息。
在如此背景下,越南特工小分队在战场上伪装成解放军,几乎能做到以假乱真,常常让解放军识别不出真伪。这也是为什么,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特工冒充中国支前民工,在战场上给解放军带来了不少困扰和损失。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后,解放军开始认真研究应对方法,直到1984年老山战役爆发,越南特工再度出击,然而,这一次,解放军的边防部队已经能够识破这种伎俩。
展开剩余75%1984年6月,3名越南特工再次伪装成解放军士兵进入老山战区的那拉阵地,然而在一次唱歌时露了马脚,结果被解放军的英雄李海欣等人识破。经过短暂的交火,3名越南特工被全数击毙。此后,越南军方再也不敢使用这一伎俩。
解放军的应对与调整
自从1979年解放军14军40师收复老山主峰后,越南军队对老山地区的攻击从未停止,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风雨交加,越军都不断向解放军阵地发起反扑。有时是以连排级的兵力强攻,有时则是由3到5名特工组成的小股力量进行偷袭,甚至还通过远程炮火进行骚扰。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放军14军逐渐摸清了越南军队的作战规律,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解放军14军加强了对老山战区的防御,采取了远程火力主导、近程火力为辅的防守策略,确保每个山头上只配备少量步兵驻守,减轻了补给线的压力。尽管防守的兵力较少,但却提高了阵地的战斗力和灵活性。然而,战区后勤补给线压力减轻的同时,也意味着后方岗哨的薄弱,这为越军特工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一次暴雨过后的6月,解放军的142高地刚经历了一场血战,李海欣和他的战士们因伤亡而情绪低落。当时由于补充新兵尚未到位,全排的战士仍然需要继续坚守3处高地,而每处阵地只能安排1到2名战士驻守。为了增强阵地的防御能力,李海欣向团部提出了增兵的请求,但由于前沿阵地的特殊地形和后勤压力,团部最终决定调整班组结构,并派遣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来支援。
几天后,老山战区再次迎来了雨季,伴随而来的还有浓雾,能见度几乎为零。更麻烦的是,越南的炮兵通过多年战斗经验,已经掌握了精准炮击的技巧,每当天气恶劣时,他们便会增加对解放军阵地的炮击密度。然而,这次的越南炮击却出现了异常——老山那拉口子这片前沿阵地并未遭到炮击,李海欣立即判断出不寻常的情况,并派遣战士们检查雷区。
越南特工的伎俩被揭穿
当天上午九点多,李海欣和骆三贵正在142高地巡视,忽然东侧出现了三名身穿中国军服的人。由于老山高地的特殊性,这类人员进出时通常会提前通知,李海欣并未接到通知,因此保持警惕。当三人距离他们不到30米时,李海欣迅速判断出对方的异常。尽管雨天路滑,三人却并不小心行走,而是四处张望,这表明他们对老山地区非常熟悉。
当李海欣和骆三贵接近时,三人并没有与他们打招呼,而是径直朝167高地的岔路走去。李海欣随即开口询问,并注意到三人中一名军官说话时带有浓重的广东口音,这与常驻昆明军区的军官口音大相径庭。李海欣顿时意识到这三人并非解放军,而是越南特工。
李海欣迅速作出反应,命令战士们准备战斗,并使用越南语喊话,要求对方投降。然而,三名特工的反应极快,在没有任何开火的情况下,他们迅速躲入路旁的山沟中。李海欣与骆三贵果断展开搜索,最终通过手榴弹和点射,成功击毙了三名越南特工。
这一事件不仅揭穿了越南特工冒充解放军的伎俩,还彰显了解放军在战场上的敏锐反应和精湛战术。此后,越南特工很少再冒充中国军人,而是转向冒充中国边民或利用夜色进行潜入,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李海欣在142高地英勇捐躯,成为了英雄,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而该高地也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